当前位置: 三叉神经病专科治疗医院 >> 三叉神经病症状 >> 岐黄学术芍药甘草汤治疗龋齿牙痛的一些
牛顿在面对自己取得的成绩,他总是说“如果我比别人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国也有句俗语叫做“名师出高徒”。
寒假归家,与家人分享这一学期的收获,感慨万千。想当初不远千里来到兰州读书,辞去工作,实属无奈之举。
医院上班已经七年,三年前考过主治医师,整天呆在病房围着病人转,西医水平倒长进不少,但是中医水平没有太多长进,看书,自己摸索,是我心中不能言说的痛。
身边的老中医不愿意教,也保守,也无师可拜。我很焦急,也很迷茫,长此以往,泯然众矣!
呜呼,来此三个月来,所学所得竟超过七年中医所得,眼界、思路大开,见识提高。
朱向东教授在讲授《内经》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传授了很多干货,药物的量效关系,专病专药,疑难杂病的深刻剖析,是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巧妙结合。
在旁听刘喜平教授的《方证相应》《经方配伍与临床应用》等课程,收获颇多。
首先是经方,时方,验方的认识和选择,有了全新认识,并结合许多临床实战病例、经验和药量进行讲授。其次是张仲景《伤寒论》经方的讲授和剖析,其配伍严谨,药物之间比例恰当,经现代医学验证多符合临床,且汉代一两约等于15.6g等问题,一语惊醒梦中人,对于困扰我在临床多年应用经方效果不佳,如冰释然。
再者,仝小林教授的中药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更使我目瞪口呆,根本上改变我对中医不能治大病,治疑难杂病的认识,只能承认自己水平低呗,中医没学到家。
随后在听仝小林教授的演讲,参加培训班,看他的《维新医集》、《重剂起沉疴》等著作及论文,还有其他教授和专家的学术思想和观点,收获满满。
通过以上主要教授、专家的课程、讲座、著作使我受益匪浅,对药物的剂量,量效关系,靶药,专病专药有了全新认识,为我在寒假在家看病取得好的疗效打下来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好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生生不息焕发青春
寒假回家后,陆续有老病号过来看病,我的机会来了。
患者一,大便秘结一月余,即用生白术90g,当归30g,肉苁蓉30g,一剂而余.
患者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行走不便,疼痛难忍,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参考国医大师熊继柏的治疗经验),最后加杜仲、甘草各50g,很快解决患者问题。
患者三,男,30多岁,体质较差,多次感冒,半年前换过心脏瓣膜,目前症状胸闷不舒,脉结代,多处治疗效果不佳,当即用炙甘草汤加减,原方生地一斤,即用大剂量生地80g,后患者复诊,效果不错。
患者四,男,50岁左右,既往有糖尿病10余年,感冒一月余仍感不舒服,测血糖17.6mmol/L,用小柴胡汤加黄连3match0g加干姜,原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比例是8:3,即用柴胡24g、黄芩9g,用黄连30g未诉不适,三剂感冒而愈,又介绍其妻子、侄女过来看病。
我的外甥,男,9岁,在外玩耍,面部,四肢,臀部出现大量风水团,瘙痒难忍,即开方:路路通50g,蝉蜕10g,甘草50g,二剂而愈。
上述经历为我开大剂量芍药甘草汤,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小年前去岳父家接儿子回家,岳母在厨房忙,妻子在帮忙,说了这些天治病的经历。
岳母要求给她治牙痛。大概有两年多了,且引起左侧头痛,找牙科医生看过,被告知一颗牙坏了,中西药都吃过,当时能止住疼,但不除根。
我当即回答最好把坏牙拔掉,先开点中药试试吧。没有看舌苔,切脉,当时就想到了芍药甘草汤能止痛。之前,芍药最大量不过30g,甘草最多15克吧。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知道甘草有类激素样作用,朱向东教授常讲,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量在至少50g,止痛效果好。于是开了一个方,芍药g甘草50g川芎6g,花椒6g,并亲自去药店抓药。
先到一家医药店,看药量有点大,问了半天,店员不敢抓。去另外一家药店,顺利抓完药,8元钱。回到家立马煎药,下午就要走了,我想看一下疗效。
把药放在一个直径15cm的不锈钢里,添水没药二指,泡药半小时,然后用电磁炉开始煎煮,半小时出锅,大概ml。岳母服药时直喊甜,半小时后询问情况,岳母说牙和头疼痛去了一大半,很是高兴。
三个小时后又煎了一次,等到岳母喝完,疼痛又有所减轻,基本不痛了。
走之前留下了方子,药量稍做调整,川芎和花椒增到10g,方药是:芍药g甘草50g川芎10g,花椒10g。等到初二去岳母家,问及此事,岳母说服药后几个小时,牙和头又会痛,但比之前疼痛轻多了,前后服了四剂药而基本痊愈。
本次经历使我对芍药甘草汤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芍药甘草汤更深层次的认识是当务之急。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脚孪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里,此误也……若厥愈、足温者。更做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芍药甘草各四两。
据仝小林教授《重剂起沉疴》关于汉代两换算为所述柯雪帆等根据国家计量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的记载进行了核算。光和二年为公元年,与张仲景为同时代。
据铜权上的铭文可知,此铜权为12斤权,标准重量为0g。据此东汉一斤约为g,一两合之今15.g。因此,芍药甘草汤中芍药、甘草用量各约60g。
《神农本草经》关于芍药的论述有: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镇痛、抗炎、对胃肠推进功能有抑制作用。《神农本草经》关于甘草的论述有: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益气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3)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4)解毒(5)解痉
临床芍药甘草多用于胃肠痉挛,肌痉挛属于肝郁筋急者。
仝小林教授在《维新医集》关于芍药甘草汤的论述为:芍药甘草汤是缓急止痛之专方、效方。用量:治脏腑痛,白芍35—45g,甘草15g;治经络痛,白芍30—g,甘草15—30g。
芍药甘草汤通过调节[1]TRPV1,TRPV1是TRP通道蛋白的主要成员之一,各种炎症性疼痛病理的产生可能与各种炎症因子上调TRPV1的表达有关。[2]
神经解剖和电生理研究证实:牙齿疼痛传导路是伤害性刺激兴奋外周局部感受器,冲动经过Aδ纤维和C纤维传递到三叉神经节胞体,又经中枢突汇聚到延髓三叉神经感觉核簇,进一步传向丘脑的腹后内侧核,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痛觉判断及痛觉记忆。
以上便是芍药甘草汤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
通过现代药理的研究,我们可知,很多中药含有很多化学成分,不同中药间的配伍及其复杂的化学反应。限于时代的局限和中国特有的思维和传统,远古的先哲们不为所知,但是他们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得出药物用量和比例,经的起现代医学验证,在它们面前也毫不逊色。
中药的量效关系,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经方配伍精当,药物见比例恰到好处,力专效宏,值得我们好好继承总结。
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经典,重视经方和历代医家的成名作和方剂,并能背诵和掌握。
就像国医大师熊继柏说的那样:“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我们中国几千年来中医的威望如此之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临床疗效。你能解决问题,他就相信你,你不能解决问题,他就不信你,这就是中医必须搞好临床实践的道理。”
语言很朴素,但一针见血说明中医存在的问题和实质。
只有这样在临床的时候才能做到随机应变,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向王阳明学习,知行合一,心外无物。
一心扑到自己热爱的中医,勤求经典,多临床多实践,治病救人,解除患者的病痛。
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练成自己的“金钟罩”“铁布衫”,使自己技高一筹,出类拔萃,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从越,隋峰,霍海如,李兰芳,郭淑英,张春凤,王君,李沧海,姜廷良.TRPV1通道蛋白介导的芍药甘草汤止痛配伍机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9(03):2-5.
[2]陈宜张主编医学生理学.91
谢朋磊/文王雪/编辑
本文由岐黄微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kkc.com//mjccby/1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