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 https://m.39.net/disease/a_9376678.html

上万名医生或保持体制内的身份多点执业、或脱离体制掀起辞职创业潮、一年内成立了50多家医生集团、医院围墙内的医生逐渐意识到「庙大不如佛灵」......年,那个被称之为「品牌医生元年」的年份,发生了很多震动业内的事。

五年过去了,第一批因在微博发表医疗观点、评论而红起来的医生,走出体制,创业、搞起了医生集团。

有人成功「出走」,有人又回到体制。

就在这五年,能被人记住的品牌医生,出现了断层。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催生出一批医生大V。

也正是疫情,互联网赋能医疗。医生诊疗方式、患者就医行为发生改变。医院的时代,正被活跃在网络平台的医生改写。

多位医生向健康界透露,其门诊一半以上来自粉丝,更有甚者,粉丝占门诊量的80%,科室绩效是之前的10-12倍。

网络平台带来的门诊量转化,是趋势,但并非所有医生都如此幸运。

尽管门诊量的转化不具有确定性,但躲不开的,是对品牌医生「虹吸」全国患者问题的探讨。

自带患者流量,多少让品牌医生对于「出走」体制跃跃欲试,走完「变现」上半场的品牌医生,「下半场」如何应对,欲要出走体制的医生们,又将面临怎样的抉择?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与往常不同,医院门口格外拥堵。

门卫一边指挥交通,一边示意来人扫描健康宝。简短询问后,门卫立马猜出健康界来找王文的意图。

这个门卫口中的王文,就是目前全网拥有万粉丝的脊柱微创科主任。

医院综合楼四楼,坐满了焦急等待就诊的患者及家属,而后来者只能站立等待。不过,在拥挤的等候区内,仍然在一个显眼位置,摆放着王文的海报。

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都不时瞄向同一个方向,等待王文出现。

「王主任来了。」一对来自山西大同的夫妇快速起身,并递过放射影像片子。

他们得到的回复是:「不够微创标准,建议返回地方保守治疗。」或许是出于医生的职责,王文补充了一句「医院」。

在半小时内,接连数位患者被王文「劝退」。

「之所以劝退,不是放弃治疗,恰是对疾病适应症的严格把关。很多前来寻医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抱有过高期望,我们压力很大。」王文告诉健康界。

一位来自安徽的阿姨,医院接受过治疗,但目前五根脊柱仍存在问题。

她向王文哭诉着以往的求医过程,甚至透露出曾经轻生的念头,握着医生的手不放,仿佛已将王文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四面八方的「信徒」

类似的患者还有很多,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医院,甚至还吸引来自欧美国家和东南亚的外籍患者。

王文透露,前来就诊患者最小的年龄为13岁,最大的年将近百。

尽管地域与年龄存在很大差异,但王文的患者却有一个相同之处——80%都是通过网络慕名而来。

据护士长统计,年,王文1月至9月的手术量,已超过台,全年预计突破台。

「都是我一台台手术做出来的。」王文说。

超负荷的工作量,虽然让王文感到身体疲惫,但直接的效果是科室效益的提升,「目前科室的业务量,已是开设自媒体账号前的10到12倍」。

意外触网的「惊喜」

自媒体带来的一切,让王文始料未及。

时间拉回年,那时的王文对医生在网上抛头露面做科普,并不在意。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家原本门诊量就远医院,多了几分寡淡。在科室同事及家人反复劝说下,王文在年3月7日发布了第一条视频。

也正是这第一条视频,让之前多数时间「飞刀」在外的王文,吃了颗「定心丸」。

截至年12月30日,22个月内,王文抖音账号共发布条视频(不含隐藏)。健康界梳理发现,视频前后风格迥异,前几十期多是王文个人出镜的纯科普;后期视频内容则多为患者手术前后感受、医院环境、手术效果的呈现。

之所以前后风格不同,王文解释道,当粉丝增长到50万时他在创作上遇到瓶颈;后来找了专业视频团队接手运营工作。但王文强调,每条视频仍坚守一个原则:「病例必须真实」。

专业团队的介入,成了一个转折点。这给王文带来的不只是数百万粉丝、多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kkc.com//mjcczz/162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