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关穴

足少阳胆经第3个穴位:上关穴,出自《灵枢·本输》。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交会穴。

位置:在耳屏前2横指,耳前颧骨弓上侧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痛感处即为此穴。

位于面部,颧弓上缘,距耳廓前缘约1寸处。与下关相直。

释文

1.上,上行也。

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清阳之气由此上行。

本穴物质为听会穴吸热上行的弱小水气,在上行本穴的过程中,外部的寒湿水气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后清阳之气吸热上行,滞重水湿则冷缩降地,本穴如同气血上行天部的关卡一般,故名。

2.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既有手少阳外散的寒湿水气又有足阳明外散的湿热水气,故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消除三叉神经痛

中医认为上关穴具有聪耳镇惊、散风活络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牙痛等头面部疾病,尤其对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三叉神经痛也被成为脸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以上颌支下颌支多见。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患者常会在面颊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明显的据烈性疼痛。发作可持续数秒或到2分钟。突发突止,疼痛呈周期性发作。严重者可因疼痛出现面部肌肉发射性抽搐,随着病程迁延,发作次数将逐渐增多,发作时间延长,间歇期缩短,甚至为持续性发作,很少自愈。三叉神经痛是国际工人的疑难杂症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号称天下第一通。

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很多患者因恐惧疼痛,而不敢洗脸刷牙进食,甚至连口水都不敢下咽,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可谓苦不堪言。

刺激上关穴可以用点按,按揉法。按揉时可以范围大一些,现在上关穴及其周围摸一些润肤霜,然后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列,以上关穴为中心进行旋转按揉,每次按揉2-3分钟,以皮肤有发热发胀感为宜。

穴位配伍

1.配听宫穴、听会穴,有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耳鸣。

2.配巨髎穴、合谷穴,有祛风止痛,利牙关的作用,主治牙痛。

3.配太阳穴、丝竹空穴、外关穴,有泄热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4.配肾俞穴、翳风穴、太溪穴、听会穴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

5.配耳门穴、合谷穴、颊车穴治下颌关节炎、牙关紧闭。

6.配合谷穴、颊车穴、耳门穴:可以治下颌关节炎、牙齿紧闭等。

7.配翳风穴、听会穴、太溪穴、肾俞穴:可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等。

7.配听官、听会、翳风、太溪,治耳聋、耳鸣。

8.配下关、颊车、合谷,治牙痛。

功效主治

功效:开耳窍,疏经络,聪耳镇痉,散风活络,升清降浊。

主治:耳、面颊、口齿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耳痛、聤耳、上齿龋痛、牙关不开、口眼喎斜、目眩、青盲等。

1.《针灸甲乙经》:瘈疭,口沫出,上关主之。

2.《针灸资生经》:偏风口目瞤,上关、下关。

3.《针灸大成》:主唇吻强,口眼偏斜,青盲,眯目……耳鸣耳聋,瘈疭沫出,寒热,痉引骨痛。

4.《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唇吻强,耳聋,瘛疭,口沫出,目眩,牙车不开,口噤,嚼食鸣,偏风,口眼斜,耳中状如蝉声。

5.《千金翼方》:耳聋鸣,客主人一名上关,在听会上一寸动脉宛宛中针入一分,主耳聋鸣如蝉。

日常保健

1.针刺:一般直刺0.3~0.5寸,不宜过深,否则会引起张口困难。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半侧耳部。

2.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3.一面缓缓吐气,按压2秒钟,反复做5次。请以同次数按压左右。用中指指腹轻轻揉按上关穴1~3分钟,可治疗耳鸣、耳聋、牙痛、口眼喎斜等病。

白白浩老师医

白浩老师,从事中医药工作20余年,一直默默为百姓治病,常年受邀带学生上山识药采药,熟悉秦岭多种中草药,熟悉制作药材。

想了解更多九制熟地黄、九制黄精、九制何首乌等的功效、使用、养生、制作等知识的,可以加白浩老师电话

或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kkc.com//mjcczz/112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