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m.39.net/baidianfeng/a_7277977.html

寄生虫病防治原则

大多数寄生虫病都是经口感染,如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是经皮肤感染。而疟疾、丝虫病。黑热病等由蚊子、白岭等吸血昆虫传播。预防寄生虫病要做到:

(1)注意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坚持饭前便后洗手。

(2)防止“虫从口入”。不喝生水,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肉、虾、蟹,不吃米猪肉,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3)避免手、脚等处皮肤与有钩虫丝状蚴潜伏的潮湿土壤、农作物接触。

(4)在血吸虫病疫区避免接触疫水。

(5)查治病人和病畜。

(6)保护好水源。

(7)改善环境,防蚊灭蚊、杀灭白岭等传播寄生虫病的昆虫。

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

寄生虫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是控制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1.消灭传染源在寄生虫病传播过程中,传染源是主要环节。在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和带虫者以及保虫宿主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在非流行区,监测和控制来自流行区的流动人口是防止传染源输入和扩散的必要手段。

2.切断传播途径不同的寄生虫病其传播途径不尽相同。加强粪便和水源管理,注意环境和个人卫生,控制和杀灭媒介节肢动物和中间宿主是切断寄生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

3.保护易感人群人类对各种人体寄生虫的感染大多缺乏先天的特异性免疫力,因此对人群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寄生虫感染的最直接方法。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必要时可预防服药和在皮肤涂抹驱避剂。

由于大多数人体寄生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同时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较多,因此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难以奏效。目前我国对寄生虫病采取的是综合防治措施,即根据流行区的实际情况和流行规律,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证明,综合防治措施对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是切实有效的。

寄生虫病临床表现

脑寄生虫病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比较少见,是周身性寄生虫病的一部分。它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诸多临床症状,三叉神经痛是其中之一。

  一、脑寄生虫病引起的临床表现

1.癫痫发作:发生率可高达80%。

2.脑膜刺激症状:由于囊虫自溃,囊液的化学性刺激所引起。

3.颅内压增高:轻重不同,与脑内的囊虫数量有密切关系。病人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

4.脑局限病灶症状:如轻偏瘫、偏盲、小脑损害等。第二及五至十一对脑神经受累,可出现三叉神经痛等症状。

5.精神症状:如定时和定向力丧失、精神错乱等。

常见肠道寄生虫病的自我诊断要点

 蛔虫病多见于5-15岁儿童。轻者无症状,稍重者有消化道症状、营养不良。以腹痛较常见,位于上腹部或脐周,常反复发作,多伴有食欲不佳和腹泻。严重感染的常可引起营养不良、反应迟钝、发育障碍;有时产生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易怒、失眠、磨牙、瘙痒等。

肠阿米巴病轻者无症状,稍重者有腹痛,腹泻,轻度发热,大便象果酱样,有腥臭味,重者有肠穿孔、瘙痒等。

蛲虫病蛲虫病多见于幼儿,以夜间肛门、阴部奇痒为主要特征,有时可在肛门周围或粪便中看见白色细线状蛲虫;可伴有食欲不振、好咬指甲、消瘦、烦燥、夜惊等症状。

钩虫病轻者头晕、乏力、劳动时轻度气短、心悸;感染较重者皮肤、口腔、眼结膜、唇、指甲等呈苍白色,皮下凹隐性水肿,并伴有耳鸣、眼花、头昏、头痛;怕冷、全身软弱无力,甚至轻度活动就严重气短、心悸、心前区疼痛、心率增快,脉搏快而弱。食欲不振,上部腹不适,隐痛,食后发胀。

绦虫病粪便中有白色面条状或带状能活动的虫体或虫体节片,患者可有轻度肛痒。上腹部或全腹隐痛,部分患者腹泻,食欲亢进、体重减轻等。如果绦虫的幼虫爬行到人体眼部,形成眼囊虫病可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爬行到脑部,发展成脑囊虫可导致癫痫、瘫痪,以致死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kkc.com//mjccwh/108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