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荣医院张颖冬教授、医院徐予明教授担任主持嘉宾。

特邀讲者及讲题分享如下:脑出血NCCT诊治研究新进展谢鹏重庆医院社区人群队列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早期预警研究中的作用董强医院精准医学与偏头痛——偏头痛治疗新纪元于生元医院遗传性脑小血管病诊疗进展王柠福建医院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管理刘春风医院类MS的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医院丁苯酞能改善脑动脉狭窄后的低灌注吗?石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从最新国际指南看卒中血脂管理新策略医院

1.脑出血NCCT诊治研究新进展

重庆医院谢鹏

在过去几年的国际临床实践中发现平扫CT脑出血新征象,近期的多项临床研究最终促成并制定出首个关于平扫CT的脑出血影像诊断国际标准,该标准由多个国家组织的国际脑出血专家组共同完成。

该标准把血肿按照形状不规则和密度不规则进行了特征分类,并对应目前研究的征象给出了规范化定义和图解。

谢鹏教授进一步介绍数个与血肿相关的国际上的影像学临床研究成果:氨甲环酸虽能显著降低血肿扩大风险,但不能显著降低脑出血的功能预后;血肿中Hu的定量可能有助于识别血肿扩大的高危患者;血肿最低CT衰减值31Hu分别能独立的预测早期血肿扩大或不良预后;岛征预测血肿扩大的价值大于卫星征。

围绕临床最关心的脑出血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问题,谢鹏教授指出高风险、低风险影像学概念出现的必然趋势,并引出“易扩张血肿”,即在症状出现后6小时内,存在有:“混合征”和(或)“黑洞征”和(或)“岛征”的血肿,和“良性脑出血”,即同时满足smallICH、无并发脑室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形态规则密度均匀、无“混合征”“黑洞征”“岛征”“卫星征”或低密度征,的概念,进一步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了其在预测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的指导价值。谢鹏教授最后介绍脑出血、脑室出血及预后的关系的研究,验证了新Slice评分与IVH血肿体积的线性相关性。

2.社区人群队列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早期预警研究中的作用

医院

董强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一类由多种脑血管病因引起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总称,病因复杂,疾病发生机制具有异质性。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类核磁共振上的偶然发现,累及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与年龄、高血压、脑淀粉样病变有关,增加未来卒中事件风险。国际的研究表明,影像学上无症状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微出血均与认知障碍相关,CSVD评分也与认知障碍、致死率密切相关。

代谢组学上,研究表明,脂肪酸、糖、能量代谢水平的下降,氨基酸、核苷酸、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与新发认知障碍相关。认知障碍还与步态异常存在密切联系,随着认知功能的下降,发生步态损害的危险程度显著升高。董强教授总结,社区人群队列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具有重要的预警作用。3.精准医学与偏头痛——偏头痛治疗新纪元医院于生元

偏头痛是一项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难题。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调查显示,偏头痛是全球第二位致失能性疾病;在15-49岁年龄组中,偏头痛是致终身残疾的首要原因。偏头痛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偏头痛主要有三种病理生理学机制:皮层扩布抑制,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基因分析。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目前已知扩血管作用最强的神经肽类物质,其活性形式CGRP1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研究表明,CGRP可增强岛叶(IC)的兴奋性突触传递,CGP1受体及AC1-PKA通路具有重要地位,选择性AC1抑制剂有望成为靶向治疗偏头痛的新型药物。

偏头痛的精准治疗指,与传统性药物研究机制不同,现在针对于个体偏头痛的发生机制而选择药物的治疗方法。根据不同机制及其治疗靶点,5-HT、CGRP、PACAP,选择相应药物。

4.遗传性脑小血管病诊疗进展

福建医院

王柠

脑小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我国脑小血管病发生率更是位居亚洲前列。

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为:新发皮层下小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腔隙、血管周围间隙和脑微出血。遗传性脑小血管病是脑小血管病的病因病理分类之一。

年EAN(EuropeanJournalofNeurology)单基因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共识规范了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特征。

王柠教授着重介绍了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SIL),临床表现为中年起病,首发偏头痛,缺血性卒中,出现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假性延髓麻痹,MRI以白质病变为主,颞极和外囊病变。年EAN单基因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共识,详细介绍CADASIL临床和神经影像学。就CADASIL,王柠教授分享了2条临床诊疗案例。

王柠教授总结:遗传性CSVD并不罕见,容易误诊漏诊误治;掌握遗传性CSVD共同临床特征的“红旗征”;熟悉各个遗传性CSVD临床及影像特征,检测致病基因,有助于快速精准诊断;确诊后应做好遗传咨询、治疗和随访,注意生活方式干预。

5.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管理

医院

刘春风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促进脑卒中发展的机制包括:OSAS、失眠、睡眠时间、周期性肢体运动。全球范围内,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国内报道的发生率高达62.22%。

大量研究证实,睡眠呼吸暂停(OSA)、周期性肢体运动/不安腿(PLMS/RLS)、失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和脑卒中关系密切。CPAP治疗是否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以及改善预后,尚不明确。

年《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提出卒中患者OSA、PLMS/RLS、失眠、RBD的诊治流程、评估和管理。

刘春风教授总结,睡眠和脑卒中关系复杂,混杂因素众多;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常见,其中以失眠及睡眠呼吸暂停最为常见;除了失眠及睡眠呼吸暂停外,睡眠时间、PLMS以及RBD均与脑卒中有关;《卒中相关睡眠障碍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各种类型SSD的评估及管理提出了推荐意见。

6.类MS的脑小血管病——影像学特征

医院

管阳太

多发性硬化(MS)是神经免疫性疾病中最经典的代表性疾病,临床操作中由于异病同像和同病异象,许多其他神经科疾病由于影像学表现得相似性被误诊为MS。

MS影像学上表现为空间多发(DIS)和时间多发(DIT),MRI是明确DIS和DIT的重要手段。Dawson手指征、U型纤维、皮层病灶、中心静脉征有助于鉴别MS,高场强MRI下典型的白质病灶、皮层病灶和软脑膜下病灶是诊断MS的特征性表现。

脑小血管病(CSVD)易与MS相互混淆,影像学特征极为相似,需要抓住鉴别要点。

最后,管阳太教授总结了CSVD与MS的影像鉴别口诀:

首先判断符合DIS,只有排除M、I、M、I、C、S几类红旗征后方可考虑MS。

7.丁苯酞能改善脑动脉狭窄后的低灌注吗?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石进

脑动脉狭窄,特别是严重狭窄可能产生低灌注,脑低灌注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因此,石进教授团队探索有何药物能改善动脉狭窄后的低灌注,并以丁苯酞为对象设计了探索性的临床研究。

研究团队设计了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案,纳入例患者,最终完成94例患者随访(丁苯酞组48例,对照组46例),26例失访。

结果显示,丁苯酞组治疗后的rCB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前后rCBF无明显变化;丁苯酞组rCBF改善和无变化的ROI区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rCBF下降的ROI区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回归分析显示丁苯酞胶囊是改善和稳定颈动脉狭窄患者CBF下降的独立保护因素。

最终,石进教授团队得出以下结论:在优化药物治疗基础上,丁苯酞胶囊能改善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所致慢性脑组织低灌注,为脑动脉狭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

8.从最新国际指南看卒中血脂管理新策略

医院

徐格林

中国是卒中大国,全球每年万人新发生卒中,中国占40%;全球每年万人因卒中死亡,中国占1/3。

LDL-C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等ASCVD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LDL-C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LDL-C可使卒中患者显著获益。

血脂管理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之一,随着循证证据的不断丰富,指南共识不断推陈出新。

欧美指南均提出了极高危ASCVD的概念,极高危ASCVD患者需要严格的血脂控制,其中欧中指南更为严格。

在继续强调他汀治疗为基石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非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地位。指南强调,对于使用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仍不达标的患者应积极给予PCSK9i在内的非他汀治疗。

最后,徐格林教授介绍新指南的循证证据时指出,LDL-C目标值1.4mmol/L心血管获益证据充分,但在缺血性卒中领域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kkc.com//mjccby/124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