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叉神经病专科治疗医院 >> 三叉神经病治疗 >> A型肉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作用机制研究及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neuralgia,TN)是一种累及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反复出现的神经性疼痛,疼痛性质通常为累及一侧面部、突然出现、持续时间短暂的针刺样疼痛,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被广泛接受的机制是血管对三叉神经的慢性压迫引起神经纤维的脱髓鞘,受损的神经纤维自发异常放电从而引起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
TN患者在病情早期可以使用一些抗癫痫药物来缓解症状,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需要口服更高剂量的药物,很多病人不能耐受因此带来的不良反应。
A型肉毒素(botulinumneurotoxin-A,BONT-A))很早被广泛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慢性偏头痛等疾病,临床试验表明BONT-A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三叉神经痛。很长一段时间内BONT-A的镇痛作用被认为是通过其肌松作用实现的,然而后来的实验研究发现其肌松作用的持续时间与疼痛缓解的持续时间存在分离现象,表明其镇痛作用独立于肌松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镇痛作用机制涉及中枢和外周系统,与抑制多种离子通道的表达有关。
在本篇综述中我们回顾了(trigeminalneuralgia,TN)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BONT-A的组成结构、镇痛的作用机制以及注射治疗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1TN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经典TN的病因仍不清楚,研究发现TN患者的面部疼痛侧和非疼痛侧均普遍存在神经血管接触,并且发生接触的血管主要为动脉。与非疼痛侧相比,疼痛侧更容易发现神经纤维在解剖结构上的改变,包括接触部位的三叉神经出现位移和(或)萎缩。受压迫的三叉神经根出现脱髓鞘或者髓鞘化不良,它们自发异常放电从而引发烧灼样的痛觉;虽然有些受损的感觉神经元无自发异常放电,但在外界的刺激下可引发持续数秒甚至数分钟的放电,这一病理生理机制与TN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致。
然而上述机制不能很好的解释一些患者在接受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很快得到缓解,因为神经纤维的髓鞘再生过程是缓慢的,电生理研究显示微血管减压术后受压迫的三叉神经即刻恢复传导,所以脱髓鞘和其导致的神经传导损害可能都参与了TN的形成。一些患者在疼痛发作间期仍有持续的钝痛,这可能与三叉神经痛觉感受系统的中枢易化有关。
钠离子通道在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疼痛中起重要的作用,至少包括Nav1.7、1.8和1.9这三个离子通道,如在引起疼痛的神经病中发现这三个钠离子通道的功能获得性错义突变。一个Nav1.7的变种损伤了慢激活电流并且观察到相应的三叉神经节细胞的过度兴奋。最新研究表明Nav1.6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可能同样对TN的形成有贡献。
继发性TN的病理生理机制与经典的TN相似,病因依赖特定的结构损伤,常见的病因包括多发性硬化和位于小脑桥脑池的占位病变。
2BONT-A的组成结构肉毒杆菌神经毒素由厌氧类型的梭菌类细菌产生,共有7种血清型(A-G),根据氨基酸的序列又可以分成大约40种亚型。在脊椎动物体内有上百种细胞类型,而肉毒杆菌神经毒素仅与外周神经末梢结合,尤其是支配骨骼肌和自主类胆碱能的神经。肉毒杆菌神经毒素初始被合成为一条多肽链,然后被裂解成为由一个二硫键连接的重链和轻链组成的成熟毒素,其重链通过与突触前膜表面上的神经节苷脂结合介导其进入胞质,然后进入胞质的核内体,核内体的酸性环境使二硫键裂解,进一步轻链转移至胞液。轻链是一种具有蛋白水解活性的含有锌离子的肽链内切酶,可以裂解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SolubleN-ethylmaleimide,SNARE)蛋白。SNARE蛋白包括小突触泡蛋白(vesicle-associatedmembraneproteinorsynaptobrevin,VAMP)、突触体相关蛋白25(Synaptosomalassociateproteinof25kDa,SNAP25)以及突触融合蛋白,这三种蛋白构成了神经胞吐过程的核心,上述三种蛋白任何一种的失活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不同类型的毒素特异作用于SNARE蛋白的不同组件,C型毒素裂解SNAP25和突触融合蛋白,B型、D型、F型、G型仅作用于VAMP,而A型和E型裂解SNAP25。不同血清型的毒素其轻链的作用时间不同,持续数天到数月不等。
3BONT-A的作用机制对于BONT-A的肌肉松弛作用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所以不难理解其通过裂解SNARE蛋白影响介导疼痛的相关离子通道在细胞膜上的表达来实现其镇痛作用。在后续的实验研究中观察到BONT-A可以有效缓解中枢起源的疼痛,研究者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kkc.com//mjcczl/1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