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曹露婷通讯员俞晓波朱俊俊半年前,四十来岁的陈大姐(化名)得了一种怪病,一侧嘴巴会突然不自主地咬牙齿,咬的力量还特别大,引得牙齿咯咯作响。这种情况常常会持续约半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大姐发作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舌头来不及躲避,常常被咬得满口是血。由于长时间咬牙发作,陈大姐一侧的脸颊也逐渐往外突出,看上去像“花栗鼠”。为此,陈大姐四处求医问药,许多医生都表示没有见过这种奇怪的病症,如何治疗更是没有头绪,因此让陈大姐尝试了各种热敷、针灸等理疗方式,但效果甚微。无奈之下,一家人慕名求医至浙大二院。神经外科严锋主任医师耐心听取了陈大姐求医半年来的苦恼,问诊过程中,陈大姐时不时就会牙关紧闭停止说话,然后咬牙切齿咯咯作响。严锋心里有数了,这是一种罕见的毛病,外科学教科书上并没有提及,于是他和患者解释分析道:“陈大姐,你的病根可能藏在脑神经里面。”图文无关,来源:视觉中国嘴巴和牙齿的事为什么和神经有关系?“我们嘴巴活动与牙齿咬合是由面部两侧的咀嚼肌来调控的,而咀嚼肌是由我们脑子里面的三叉神经控制的,当这个神经出问题时,咀嚼肌的咬合就不听指挥了,会出现不自主的咬合,导致你嘴巴不能张开。”严锋耐心解释道。三叉神经为什么会出问题呢?最主要的可能性有两种:第一种是脑子里面有血管压迫到了三叉神经运动支,导致神经活动加剧,治疗需要把两者从解剖结构上去隔离开来;第二种潜在的可能性是由于局部组织炎症等原因导致支配咀嚼肌群的神经受到压迫或牵拉,从而使神经产生脱髓鞘病变,使其传导的冲动加剧,治疗需要把部分神经进行离断,从而减少它冲动的发放。“您先不用着急,先住院,我们仔细查一下脑子里面的情况。”严锋详细回答道。严锋给陈大姐安排住院检查,其中三叉神经磁共振扫描最为关键。扫描完成后,严锋立马对影像片子进行了研读,发现陈大姐左侧三叉神经周围并未见到明显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磁共振扫描图像,医院供图这时就需要考虑是由于局部组织病变导致的三叉神经脱髓鞘而引起的异位冲动增加。第一种潜在的干预方式是使用药物治疗或者咀嚼肌肉毒素注射,但这些手段的疗效不确切或者容易复发。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三叉神经运动支部分离断术,它主要是通过切断部分神经根来减少神经电活动的过度发放。手术中需要对咀嚼肌的运动电位进行实时的电生理检测,逐步对监测到电位幅度明显升高的神经根分支进行离断,直到运动电位幅度降低至正常水平。术中咀嚼肌的电生理检测,医院供图严锋团队医生把检查结果与陈大姐一家进行了解释,并详细沟通了治疗相关事宜,听完后,陈大姐一家想尽快通过手术来解决这个恼人的问题。严锋(右)、俞晓波(左)团队手术中,医院供图经过周密的手术前规划,手术团队应用微创显微技术,联合颅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在显微镜下为陈大姐施行了三叉神经运动根部分离断术,手术中对患者的主要咀嚼肌(颞肌和咬肌)进行了电生理监测,根据三叉神经运动电位的幅度对运动根进行逐步地选择性切除,最终使电位幅度下降至正常水平。当手术结束麻醉苏醒后,困扰陈大姐半年的“咬牙切齿”终于彻底消失了。由于三叉神经运动根是控制咀嚼力度的,术中的部分切除使陈大姐术后出现了一过性咀嚼力下降,但是经过1月左右的适应锻炼,陈大姐恢复了正常咀嚼力,可以正常饮食。半年后严主任对陈大姐进行了随访,发现陈大姐不仅笑口常开,吃嘛嘛香,而且左边外凸的脸颊也恢复成与右边对称的状态。咀嚼肌痉挛是一种罕见的由三叉神经运动支功能异常导致咀嚼肌功能紊乱的疾病。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其发病机制与三叉神经运动支受深部组织或血管压迫导致的脱髓鞘病变有关。发病年龄多为20~60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3。最常见的症状为咀嚼肌每日多次不自主地抽动,发作时“牙关紧闭”,无法张口,单侧发作较为常见,久而久之会出现患侧咬肌肥大的不对称面容,严重的可出现舌头咬伤、牙齿折断等可能,常常因咀嚼、焦虑、大笑、咬紧牙关等因素而诱发。该病可以通过完善三叉神经MRI及肌电图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在治疗方面,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肉毒素局部肌注咀嚼肌的疗效较好,但其复发率高,无法根治;微创手术治疗是使肌肉“放松”的根源性解决方案,通过磁共振明确病因后可通过微血管减压术或选择性三叉神经运动根离断术来达到根治目的,从而使饱受“咬牙切齿”痛苦的患者重新喜笑颜开。“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kkc.com//mjccby/153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