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为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短暂性、阵发性剧烈疼痛。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病变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感觉神经根内,也可能与血管压迫、岩骨部位骨质畸形等对神经的机械性压迫、牵拉和营养代谢障碍等有关。自Jannetta报告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后,国内外诸多学者亦证实微血管减压术的有效性,从而证实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病史简介

患者黄某,女性,82岁,因不慎摔倒。致双手,头部着地,当即感头颈部疼痛,伴双上肢无力,麻木,间有胸闷,遂来我院急诊就诊,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2天后过来入院,收入脊柱外科。经过治疗后,患者以“头、眼部局部瘀斑,颈椎明显压痛及叩痛等症状”转入我科专科治疗。

查体:今日患者病情较前好转,一般情况可,自诉右侧面部疼痛难忍,生命体征:体温37.5℃,脉搏88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75mmHg,神志清,精神可,睡眠可,饮食可,小便混浊。查体:神志清,对答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0mm,光敏,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3级+,双侧巴氏征阴性.

检查

MRA、常规检查无异常

MRI显示:右侧面神经区域血管走行紊乱,面神经可疑受压。

(MRI图片)

诊断

右侧三叉神经痛

治疗方案

排除手术禁忌,于-12-03日行右侧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

术中所见

术中0臂定位,确认右侧卵圆孔位置,沿右口角外3cm水平与右侧瞳孔内缘平面交点为穿刺点,向额弓中点水平及瞳孔矢状平面方向穿刺到达卵圆孔外口,置入球囊,确认球囊位于卵圆孔后,以碘造影剂扩充球囊,见球囊在卵圆孔处形成梨形压迹,计时压迫1.5min后取出球囊,手术结東。手术经过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1ml,输液50ml,尿量10m1。

术后治疗

目前患者体温37.0℃,脉搏82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89mug。考虑患者高龄,术前神志嗜睡,遂术后转入ICU治疗。

术后结果

术后患者右侧面部疼痛症状消失。

讨论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

据年《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意见,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疼痛部位、疼痛特点、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和发病年龄等临床特点都各有不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为典型三叉神经痛,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好发于40岁以下人群。但临床实践中单纯根据上述特点鉴别诊断原发性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远远不够的,常规头部CT和MRI检查不可或缺,对于鉴别诊断表现为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表现为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重要价值。

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

年《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对药物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是首次发作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共识推荐首选药物为卡马西平(A级证据,强烈推荐),其次是奥卡西平(B级证据,推荐),且指出卡马西平疗效可能优于奥卡西平,但后者安全性方面的顾虑更少;其他辅助治疗药物还包括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匹莫齐特等(C级证据)。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自然恢复几乎是不可能的,药物治疗可能部分缓解疼痛或出现完全缓解与复发交替,因此,鼓励患者根据发作频率调整药物剂量。如果药物治疗失败,应考虑外科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外科治疗

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应尽早考虑外科治疗。年《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Meckel囊球囊压迫术、立体定向伽马刀放射治疗和微血管减压术。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上述方法的临床疗效。

figer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么治
西安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kkc.com//mjccwh/10388.html

------分隔线----------------------------